首页 » 创新知识 » 创新管理

错失制造业智能化就注定输掉未来

来源:e-制造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作者:汪晓波  发布时间:2015-01-13
关键词:制造业 智能化
    在中国人的语境里,革命二字,往往有着特别的含义。其实,从概念来讲,革命的外延很广,并不只是局限于社会和政治领域。革命的呈现方式也多有不同,有的寂静无声,有的轰轰烈烈。当然,本质都一样,都是事物正在发生变革,并引起质变。 

123

   
    德国推出工业4.0,目标很清晰,就是要保持德国制造业在全球的竞争优势。在新一轮工业革命逐步深化,在包括美国在内的诸多发达经济体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的背景之下,德国借工业4.0概念来描绘未来工业的愿景,深层次是追求确立德国制造的核心优势地位。
 

    工业4.0的未来究竟将意味着什么,全世界都很关心。德国制造、日本制造与中国制造等,各有特色,各有优势,但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是必须指向未来的。正在谋求“回归”的美国制造带来的挑战,德国人自然也不会无视。德国工业4.0,正是一种指向未来的卡位。
 

    要知道德国工业4.0的未来,首先得了解现在。这两年里,我国政商界赴德国考察工业4.0进展的人,不在少数。这说明,对于这一波工业4.0的浪潮,方方面面颇为重视。中国制造业整体上还处于较为低端、粗放的状态,升级的压力和紧迫性都很强烈。传统制造业强国德国在工业领域的创新发展,在诸多方面都可以给我们以启示。
 

    了解工业4.0的现在,还有一个办法,那就是阅读。德国学者乌尔里希·森德勒主编的《工业4.0:即将来袭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便是了解德国工业4.0规划的一个窗口。该书试图从经济和科学的角度,深入探讨怎样才能使德国工业到2030年仍能成功保持全球生产基地的地位。
 

    这本书其实是论文集。多位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审视了有关工业4.0的多个方面。作者的阵容相当有分量。比如作者之一鲁思沃(Siegfried Russwurm)教授是西门子公司董事会成员和工业部的首席执行官(CEO)。值得一提的是,西门子这家中国人非常熟悉的企业将在德国工业4.0的战略当中扮演重要角色。
 

    从某种意义上说,透过本书作者的构成以及他们的思考,可以瞥见德国工业4.0的推进现状。作者多为德国大型企业高管,以及一些名校教授。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德国政商学界对于工业4.0有明确的共识。教育和研究部与经济部牵头共同推进该战略,大企业巨头们则充当急先锋。
 

    但是,中小企业的参与度并不够。德国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之所以急于推出各种扶持政策,鼓励吸引中小企业参与其中,原因恐怕也正在这里。
 

    总体而言,《工业4.0:即将来袭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更具有技术的基因而非经济理论的基因。要想知道德国创造工业4.0概念的背后究竟有怎样的战略意图,未来又如何从愿景变成现实,本书恐怕非最佳选择,但若想了解有关工业4.0的前沿技术走向,那么选择翻阅这本《工业4.0》,就算是选对了。比如,乌尔里希·森德勒和亦商亦学的马丁·艾格纳(Martin Eigner)教授都论及系统生命周期管理问题,就很有启发性。
 

    工业4.0是一场先进制造业领域的系统性革命,其着眼的并不单单是技术层面。技术的变革与进步固然有着极大的意义,但工业4.0还着眼于发展新的商业模式与合作模式。这一点。基于物联网和服务网等网络服务被整合于工业制造当中,所引发的将是一种嬗变。
 

    《工业4.0》是一本探索性的著述,作者们围绕着各自擅长的领域展开论述。在这些平静叙述的背后,是他们对于占领未来战略高地的远谋。德国人不只是这么想,而且已经迅速开始这么做了。基础优势、先进理念,以及强大的执行力——这些因素推动了德国工业4.0概念在全球的迅速风靡。当然,制造业的智能化转型仍在探索的道路上。高举工业4.0,也不意味着对于其他领域,比如金融系统的忽视。但确定无疑的是,不去迎接工业4.0时代的经济体,一定会输掉未来。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传统的机械和机电一体化产品终将被智能化产品取代。这一点已确定无疑,疑点或许只在于具体的取代时间,以及哪个国家将在未来的竞争中更有优势。是领先者继续领先,还是有弯道超车者,对此没人能确切回答。本书尝试着勾勒出目前工业产业发展所处岔路口的情形,对于中国人而言,这里边的借鉴意义显而易见。
 

    说到底,德国推出工业4.0,除了战略卡位之外,更是意在挖掘未来经济的成长动力。工业4.0概念,孕育于德国经济领跑欧洲之时,是德国经济较为健康的形势下指向未来的选择。一个必须回答的命题是,对于工业4.0,国人的认识充分吗?中国做好迎接的准备了吗?这个答案需要中国人自己去求索。 

责任编辑:何军
相关评论
相关动态
相关知识
公共服务资源
促进会会员征集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中国·广西工业创新促进会 ©版权所有  桂ICP备1400062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