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创新资讯 » 创新案例

诺基亚:芬兰传奇的陨落

来源:中国工业评论   作者:王玉峰 周启才  发布时间:2015-01-30

569


  2013年9月,微软宣布斥资70亿美元收购诺基亚的手机业务。2014年10月,微软在新推出的Lumia系列智能手机上停止使用“Nokia”品牌字样,正式改为“Microsoft Lumia”,在移动终端历史上曾经无比辉煌的诺基亚王朝自此终结。

  被收购、被弃用,当这些字眼用在诺基亚身上,总让人有一种英雄末路、美人迟暮的伤感。曾几何时,诺基亚是欧洲人的骄傲,是手机行业里无可争议的王者,但现在大家谈到这家手机制造商时,更多的却是回忆和叹息。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诺基亚是全球最大的手机制造商,也是消费者首选的手机品牌。在一些新兴市场,这家拥有147年历史的芬兰公司,甚至已经成为“手机”的代名词。除了摩托罗拉这个发明了移动电话的好伙伴之外,在业内恐怕没有人再比诺基亚的大名更响亮。然而在达到顶峰后,诺基亚开始慢慢走向衰落,公司在过去的 6 年,也就是智能手机风起云涌的时间里,一直在走下坡路,甚至导致了刚接触手机的人“不知诺基亚为何物”。

  从1996年开始,诺基亚的手机业务连续15年获得全球市场份额第一,公司利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003年,诺基亚的经典机型1100在全球累计销售2亿台,这个手机销售记录在机型迅速迭代的今天,俨然成了不可企及的神话。但是,神话和陨落之间似乎是一步之遥。

  为什么曾经的全球手机行业的王者,会陷入严重的经营困境,这里面到底发生了什么?
 

6年内市值缩水87%

  诺基亚的陨落是因为视野狭隘吗?或许不全是!

  历史资讯告诉我们,诺基亚也是具有前瞻视野的,例如:1990年底,诺基亚总裁欧里拉就提出,“行动电话就是把网络放在每个人口袋里的产品”的概念。1996年,诺基亚推出智能手机的概念机,比苹果的iPhone早了10年以上。2007年,诺基亚率先在全球推出行动网络品牌OVI,比苹果的App Store早了1年。2007年10月,诺基亚以81亿美元收购美国地图供应商Navteq,因为诺基亚知道,未来的竞争在服务。

  早就看到趋势,怎么还是走向败局?

  输在技术落后?不尽然!诺基亚触控开发进程,和苹果有一拼。

  当触屏智能手机成为人们今天一个必需品的时候,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早在2000年,诺基亚就设计出了一款只有一个按键的触屏智能手机,具备收发电子邮件和玩游戏的功能。而苹果,在7年后才推出第一款iPhone。显然,诺基亚的先知先觉,没有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好运。《华尔街日报》披露,在研发投资的领域中,诺基亚的支出一直都相当于苹果的5倍。在过去许多年里,诺基亚在创新中投入了几十亿美元的资金。诺基亚有强大的研究院,在全球设有12个分支机构,包括在北京。

  诺基亚在专利组合方面拥有强大的力量,也一直试图将热门技术商业化,推向市场。我们在iPhone上输入字母和数字的时候,所触碰的某个虚拟键会瞬间变大,足以让我们确认是否输入正确,恐怕没人会在意,这竟然是诺基亚的创新。诺基亚也为此申请了专利,但这样美好的体验却只发生在苹果的设备上,是否也暗合了某种结局。

  有很多例子足以证明诺基亚一直专注于技术创新和研发,并申请专利,但由于塞班系统所带来的障碍,这些创新技术仅仅是专利,并被束之高阁。令人费解的是,诺基亚当时的CEO康培凯曾在2006年准确预言出:互联网与手机未来将融合在一起,而诺基亚要成为“真正融合互联网和移动性的公司”。可事实证明,苹果和Google用行动告诉诺基亚:你只是说说而已。

僵化的管理体系成“杀手”

  克里斯坦森的《创新者的窘境》是一本一面世就风靡商业圈的传奇图书。在这本书里,克里斯坦森分析了计算机、汽车、钢铁等行业的创新模式,他出人意料地指出,“良好”的管理是导致这些企业衰败的原因!克里斯坦森说,那些良好的商业手段,比如把资本和技术集中在当前最高端客户所需求的最大、最能获利的产品中,最终会削弱大公司的力量。那些真正重要的、突破性的创新,因为一开始派不上用场而被主流客户拒绝,进而被忽视和抛弃,最终错过了新技术浪潮。

  虽然诺基亚在技术创新方面有一些优势,但作为一个庞大的制造型企业,诺基亚最关注的是效率、成本和生产制造的确定性。因此,它从本质上不喜动荡的变革,也不愿承担太多风险。而且,多年的成功让诺基亚对自身的运营模式和方法过度自信,以为赖以称雄的加工制造能力在新时代仍然可以无坚不摧。因此,它大大低估了智能手机对自身的威胁。

  与之反应迥然不同的是,三星迅速进军智能手机市场,并且取得了领先地位。三星的优势在于,在智能手机领域他们是从头开始的。与之相对比,因为船大难调头且缺乏足够的冒险精神,诺基亚不愿放弃当时还算成功的智能手机系统塞班。虽然诺基亚已经看到了竞争对手在不断地蚕食自己的市场份额,开发的产品也很受消费者的喜欢,但是他依然陶醉于自己行业老大的地位。当苹果等崛起,取代自己的时候才如梦方醒,赶紧联手微软这个合作伙伴,但这个时候连翻身的希望都已经失去了。

重“硬”轻“软”

  一个广为流传的笑话是:“苹果说我可以上网,诺基亚说我抗摔;苹果说我有最棒的音乐商店,诺基亚说我抗摔;苹果说我为新闻内容提供了最棒的阅读平台,诺基亚说我抗摔……”作为一家管理良好却只会“抗摔”的公司,诺基亚出局是命中注定的事。

  诺基亚本质上是一家偏向硬件的公司,把“抗摔”作为自己的尚方宝剑,工程师们努力去创造硬件产品。最终,长期地低估了软件的重要性,忽略了手机上的应用和用户的使用体验。而且,诺基亚开发流程长期被硬件工程师控制,软件专家被边缘化。反观苹果,它的管理者同时看到了软硬件作为一个整体的重要性,他们鼓励员工在多学科的团队里设计产品。

  当iPhone推出时,浸润在硬件文化中的诺基亚工程师们片面地从硬件角度出发,认为苹果机生产费用高,采用落后的2G技术,也无法通过诺基亚严格的防摔实验,只能成为小众产品。他们自身智能手机的失败似乎更佐证了这个错误的观点,而这种误判则导致了整个企业缺乏深度变革的意愿。

  人们提到诺基亚,恐怕最直接的反应就是“质量好”,进一步说,就是其“注重工程设计的企业文化”。站在普通消费者的角度,所谓的质量好,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其一是“耐用,不容易坏”,其二是“配置好”,这是诺基亚一直以来的传统优势。在功能性手机的年代,这些优势当然是赢得市场的不二法宝。但是现在是智能机的天下,相似产品硬件同质化的程度越来越高,这种情况下用户更关心的是操作、功能和应用。如果重心仍放在固守“硬件的传统优势”上,而不在软件和应用设计上即时跟上市场的脚步,自然也就无法跟上时代的潮流和消费者的需求。

  一个买Lumia的诺基亚粉丝说,诺基亚的努力让人心酸。如果说手机平台是头脑,硬件就是身体,诺基亚掌控不了头脑,只有拼命想办法鼓捣身体,依靠卓越的硬件吸引用户。

  2013 年7月诺基亚推出Lumia 1020,便是欲以强大到变态的拍摄功能来收复失地。手机属性包括:4100万像素、1/1.5英寸感光器、6块蔡司认证镜片、氙气闪光灯、第二代OIS光学防抖技术。它的对手不是手机,而是卡片机。它以3倍无损变焦挑战卡片机笨拙的光学变焦,采用双重拍摄技术,支持同时生成两个分辨率的图像——一个用于自拍后上传,一个用于自拍后留底PS。但Lumia 1020没能挽回诺基亚在智能机市场的颓势,它的价格体现了没落贵族的自尊,也浇灭了用户的热情。花5000多元买个Lumia,用户宁可选苹果,或三星 Note 3之类的高端安卓机,毕竟换WP系统代价太大。

  就像楚霸王在乌江边带十几骑做最后一搏,诺基亚兢兢业业做Lumia系列,似乎只能证明自己的硬件依然足够优秀。只是世易时移,眼下是头脑主宰身体的时代。

病急乱投医——操作系统之殇

  当微软宣布不支持WP7到WP8升级时,市场一片哗然,诺基亚股票应声而跌,微软着实将了诺基亚一军。

  时至今日,诺基亚手机操作系统归于Windows Phone平台已是板上钉钉之事。此前,一直有声音对诺基亚做Android手机心存幻想,认为诺基亚可以选择加入安卓阵营,和三星、HTC、索尼等手机厂商称兄道弟,凭借其出色的硬件能力,总能扳回一城。但是它没有!三星在对的时机选择了Android,并从中受益良多。在诺基亚看来,选择Android系统,做得最好也只是谷歌最大的代工厂商,为谷歌打工,做惯老大的诺基亚不甘成为“之一”。

  即使不愿做谷歌的“代工厂”,诺基亚也可以有后路可退。2010年诺基亚选择了和英特尔初步合作开发操作系统MeeGo,试图建立自己的手机系统生态圈。即将登场的MeeGo被外界看好,此时安卓智能手机销量也才刚刚超过诺基亚,芬兰巨人还有反击的实力。但是芬兰巨人是如此的任性,选择和微软深度合作,放弃MeeGo的开发,让之前所有的努力都打了水漂。

  很多时候企业不是死在绝境而是死在十字路口。背水一战,绝处重生,在触谷之后也许就是一个惊艳的反弹;站在十字路口,思绪万千,反而会迷失方向。有时,选择真的比努力更重要。

  在和微软联姻之后的2011-2013年,Windows Phone生态迟迟落后于其他系统,诺基亚落到独木难支的窘境,诺基亚的“大伙伴”似乎没有想象中给力。希望得到微软的一臂之力也许只是诺基亚的一厢情愿,当诺基亚的旗舰机型lumia900无法升级的时候,诺基亚的命运已然注定。实际上,微软不会为诺基亚做嫁衣。在被众智能手机小弟分食市场蛋糕之后,这位昔日的芬兰巨人轰然倒塌,曾经辉煌无比的手机业务沦为微软宏大蓝图中的小棋子。

木马计奏效

  公元前12世纪,希腊人用“木马计”攻陷了特洛伊,“特洛伊木马”现在已成了“挖心战”的同义语,比喻打进敌人心脏的战术。诺基亚重硬轻软的思维模式使其忽略了“挖心战”的战术,诺基亚最后的救命稻草微软或许有木马之嫌。

  当苹果手机以野火般的速度横扫全球后,诺基亚终于被揍醒了。头等大事,便是换CEO,换帅如换刀,如果此时选对人还能放手一搏。令全世界大跌眼镜的是,诺基亚最后却选择了来自微软的埃洛普出任CEO!

  2010年9月,微软前高管史蒂芬·埃洛普接掌诺基亚,成为第一位非芬兰裔的“掌门人”。美系人士掌管欧系风格公司,这本身是一个华丽的冒险,埃洛普任期内只做了一件事,大刀阔斧地砍掉了塞班和MeeGo,全身心拥抱微软WP。埃洛普上任后发给所有员工的公开信——《燃烧的平台》被BBC等媒体誉为是商业史上最优秀的战斗檄文。他极具魄力,裁去万名员工,1.7亿欧元变卖总部大楼……一家百年公司在短时间内完成这些举措让人看到了改革的信念。

  但很遗憾,改革的方向被事实证明是错的。从放弃塞班,全身心转投WP,并且坚持不做安卓的过程中,有人看到了芬兰巨人的固执,也有人看到了埃洛普的阳谋。

  也许诺基亚认为大树底下好乘凉,但如果伙伴太过强大,合作不可能是平等的。WP应用商店的分成给了微软,诺基亚不过是一个利润微薄的手机终端。除了收分成费之外,微软还将WP与平板端、桌面端Windows进行整合(或者说内核共享),以便实现三端通吃、N屏一核。可是,这对诺基亚没有多大好处,诺基亚没有PC和平板,只有手机。但诺基亚却对合作伙伴表现出极高的忠诚度,一门心思想把WP平台做大。

  在上任后,不断地使出亲微软的策略,致使诺基亚内部对埃洛普有很多不信任感。很多诺基亚的前高管有理由埋怨埃洛普蛀空了公司,怀疑其是“木马”,甚至有股东发动B计划,要求董事会驱逐埃洛普。

  在他上任后,诺基亚公司市值从2010年的300亿欧元跌至2013年春天的100亿欧元。自2011年2月,诺基亚宣布与微软合作以来,该公司股价累计跌幅已经超过了50%。如今,在诺基亚和微软的交易结束后,人人感慨诺基亚的命运,唯独埃洛普的笑颜依旧。

壮士断腕,奋而前行

  一错反应慢,二错不敢赌,三错选错人,至此,诺基亚的局面已糜烂不可收拾。从另一个角度说,诺基亚用生命带来了3个启示:

  转变思维

  移动革命要靠更彻底的互联网思维。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客户能够发出自己的声音,接触客户的成本因为移动互联网技术而大大降低,从而让客户不再屈从于“标准化”,这是人类历史上“客户价值”的第一次真正实现。像柯达、诺基亚、摩托罗拉等这些全球知名公司,拥有先进的技术和庞大的规模,若干年前很少有人能想到他们会有今天的结局,这一切都是因为客户变了。传统行业、软件业都觉得互联网已经很颠覆,但移动端是更颠覆的。整个产业以加速度在前行,移动互联网的淘汰速度和发展速度成正比。要玩,就得更纯粹、更革命、更非常规的互联网思维。

  软硬结合

  “软+硬”结合不可阻挡。微软收购诺基亚手机和业务部门,标志着有能力提供横跨软硬件的一体化解决方案。苹果、三星都这样干。识时务者为俊杰——应顺势而为,而不是诺基亚的“不跟随”。紧跟时代潮流,才能站在浪潮之巅甚至引领潮流。

  选好“掌舵人”

  美国总统奥巴马认为乔布斯是美国最伟大的创新领袖之一。乔布斯不仅改变了苹果也改变了智能手机市场的游戏规则,他让手机成为“奢侈品”,他的饥饿营销法可以让“果粉”彻夜排队来购买新款苹果。一位优秀的领导可以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拯救公司于水火之中,但诺基亚的CEO埃洛普并没有担负起这一历史使命。商海沉浮,优秀的舵手才不会让公司“迷航”。

  如开篇所述,2013年9月,微软宣布斥资70亿美元收购了诺基亚的手机业务。虽然手机的诺基亚时代终结了,但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诺基亚投资者欢欣鼓舞,推动在赫尔辛基股市挂牌的诺基亚股票大涨40%,涨至4.12欧元。在纽交所挂牌的诺基亚股票周二开盘也大涨40%,而微软股票则下跌了近5%。

  打不过,就走!丢掉手机业务包袱的诺基亚,凭借地图、专利授权和通信网络三大业务,反而可能会变成一家类似爱立信甚至高通的,更轻灵、更赚钱的“Business to Business”企业。 

责任编辑:何军
相关评论
新产品展示
促进会会员征集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中国·广西工业创新促进会 ©版权所有  桂ICP备1400062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