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创新资讯 » 创新案例

金正大:以科技创新引领行业技术进步

来源:中国科技产业报   作者:张勇  发布时间:2015-04-29
成立于1998 年的金正大公司,已经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复合肥企业发展到年销售收入76 亿元的上市公司和全球最大缓控释肥生产基地。金正大主要从事复合肥、缓控释肥等新型肥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是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创新型企业。公司先后在山东临沭、山东菏泽、安徽长丰、河南郸城、河南驻马店、辽宁铁岭、贵州瓮安、云南晋宁等地建有生产基地,并在北京、华盛顿等地设有研发机构。
    创新是国之根本,企业发展之魂。地处肥企众多、市场纷争的齐鲁大地,山东金正大公司成为近几年肥料发展的一个奇迹。在没有资源优势、没有资金支持下,金正大依靠不断的创新,赢得了市场,赢得了发展先机,成为我国肥料行业发展的标杆和典范。

    在科技创新道路上,金正大不断推进产学研合作,搭建创新平台,完善创新管理机制,引进创新型人才,形成了独具行业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引领着我国肥料行业技术升级和跨越发展。

推进产学研合作,引领我国缓控释肥技术升级
    金正大成立之初,就注重复合肥的技术创新,引进了山东省农科院先进的技术进行规模生产,生产高浓度复合肥料,并迅速抢占市场。2002 年,金正大又将目光瞄准了具有更大发展潜力、造福于农民的缓控释肥。

    缓控释肥作为一种高新技术产品,通过控制养分的释放时间与速度达到提高肥料利用率的目的,可使肥料利用率提高30% 以上,大大降低化肥使用量,节约大量的化肥生产原料,尤其是煤、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同时,缓控释肥可减少氮素的挥发与淋失,对保护大气和水资源,解决日益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有着重要作用。国外,缓控释肥因为价格高,大多用在园林、花卉、草坪等高端经济作物; 国内,缓控释肥只是小批量生产, 还没有普及到大田作物上。

    自2002 年起,金正大联合山东农业大学进行缓控释肥的开发,从改变化肥本身的特性来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入手,大胆探索和创新,走出了一条产学研一体化的新路子,实现了在控释肥机理研究、控释肥包膜材料开发、控释肥包膜工艺和控释肥包膜技术等方面的创新,形成了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控释肥生产工艺技术装备,并通过“小试—中试—产业化技术平台—工业化大规模生产”多项研究创新成果的集成,创建了“科研开发—生产制造—试验示范—技术应用—大面积推广”产、学、研相结合应用基础理论研究与创新和科技成果快速转化的研发模式。

    2006年3月,金正大建设的我国第一条缓控释肥产业化生产线建成投产,实现了我国缓控释肥关键技术的集成与产业化,实现了缓控释肥在我国大田作物上的普及使用,并出口澳大利亚、德国、美国、马来西亚、日本等国家。目前,缓控释肥在国内20 多个省市30 多种作物上已累计推广施用面积6000 万亩,为农民新增经济效益约150 亿元。金正大缓控释肥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金正大和山东农业大学合作为公司走产学研之路开启了良好的开端。不仅在缓控释肥研发、生产及技术创新方面开展了产学研合作, 而且在新产品推广、应用方面金正大也广泛与科研院所合作,为缓控释肥大面积推广应用到大田作物提供技术和数据支撑,成了产学研合作的典范。金正大先后与山东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内40 余家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紧密的战略或科研合作关系,通过整合外部科研资源,走出了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创新提高”的产学研道路。

    近年来,随着产学研合作的进一步深入,产学研合作项目和类型也根据不同情况,从技术转让、委托研究、联合攻关、共建科研教学基地、人才培养与交流、科研平台建设各个层面加以实施;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风险共担机制、利益共享机制、激励机制、多元化投入机制、长效持续机制等良好的机制。由于金正大在产学研合作方面体现出范围广、层次深、形式多、机制活、投入大、成果丰等特点,2011 年公司获得了山东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山东省产学研合作创新突出贡献企业”称号。

搭建技术创新平台,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
    作为建设创新型企业的基础和重要支撑,技术创新平台在技术创新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关键环节。为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金正大在已经拥有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山东省院士工作站、山东省中美缓控释肥合作研究中心、北京金正大缓控释肥研究院、金正大(美国)新型肥料研发中心等较高层次研究开发机构的基础上,根据各个研究机构的性质,进行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和整合,围绕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三个层面, 构建了“1 个核心层、1 个支持层、1 个合作层”的分层模式的创新平台组织框架。

    在建立的开放式创新层次的缓控释肥研发体系过程中,“核心层” 为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支持层”主要是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山东省院士工作站、山东省中美缓控释肥合作中心、北京金正大缓控释肥研究院、金正大新型肥料研发中心等创新平台;“合作层” 主要是山东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等40 余家高校和科研机构。三个创新层次互动协同,形成了简洁高效的创新组织模式,在平台管理机制下, 依托各自的研发实体独立承担相应的创新任务,同时相互配合,产生协同作用,最终形成覆盖“基础研究—新产品开发—工程研究—应用研究”各个环节的缓控释肥科技创新平台组织框架,并与“缓控释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立信息互动,带动辐射关系,形成开放式的研发体系,构建了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的科技创新平台。2011 年4 月,金正大被科学技术部、国务院国资委和中华全国总工会三部门确定为“国家创新型企业”。

    继2010 年10 月科技部批复金正大公司组建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之后,2011 年11 月, 国家发改委批准以金正大为依托单位建设全国唯一的复合肥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也是金正大建设的又一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 中心” 的建立将促进我国肥料技术进步, 提升我国化肥工业的创新水平。

完善创新管理机制,保持技术创新恒久动力
    近年来,金正大围绕科技创新工作重点和主要环节,进一步建立健全管理机制,理顺各项工作流程, 完善基础管理制度,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运作效率。一是建立健全技术创新战略发展规划管控机制,制定了“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公司技术创新各个阶段的科技发展目标、发展思路、重点领域和保障措施。成立创新平台工程技术委员会、管理委员会,建立多层次的科技决策、咨询、协调机制,提高公司统领科技工作全局的能力。二是科研项目实行项目负责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以项目负责人制为核心的项目资金集约化、项目考核动态化、项目监督全程化、项目验收指标化、项目成果效益化的“五化”管理,实现科研管理全过程控制、指导、跟踪和评价。同时科技成果完成后公司会积极组织推广,对科技成果转化产生的影响,实现的价值,甚至在应用后产生的效益都有一系列重额奖励制度保证。三是规范科技研发管理,夯实创新平台管理基础,先后制订或修订了《科技研发管理办法》、《科技创新工作管理办法》、《科技预算费用管理办法》、《科技进步奖奖励办法》等一系列管理规章制度,通过培训、研讨、交流等形式,提升科研平台管理水平,为平台建设提供管理机制支撑,也为创新型企业的持续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为吸引外部创新人才,金正大根据创新平台发展需求,结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学科、领域优势, 先后与科研院校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并通过设立“ 院士研究基金”、“博士科研基金”、“学生奖学金”等形式,建立更深层次、更高起点的长期、稳定的科研和人才培养合作关系,不断创新和实践产学研合作模式。公司聘请了包括朱兆良院士、袁隆平院士等在内的一大批专家及团队指导研究。目前,金正大已培养了一批技术研发人才,打造了一支结构合理的技术创新团队,其中高级职称6 人,博士16 人,外聘19 名专家(国外专家7 名), 国内外220 名专家合作,承担产品技术研发及创新平台课题研究。

    建设创新型企业是提高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012 年中央一号文件将农业科技摆在突出位置,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三农” 事业为我国肥料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面向“十二五”,金正大牢固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加强创新型企业建设,为推进行业的技术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叶忠春
相关评论
相关动态
相关知识
新产品展示
促进会会员征集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中国·广西工业创新促进会 ©版权所有  桂ICP备1400062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