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创新资讯 » 行业新闻

东莞大未来:“世界工厂”的希冀与挑战

来源:南方日报     发布时间:2016-04-15
最新发布的东莞机器人产业发展白皮书显示,东莞市机器人企业主要集中在系统集成部分,在核心关键零部件及研发设计环节相对薄弱,预计核心零部件环节2015年实现产值约0.54亿元,仅占总产值的3.6%。

  “鞋面激光切割产生的粉尘污染,怎么解决?”东莞激光装备制造企业——广东大族粤铭激光科技有限公司遇到了客户的新需求。总经理卓劲松找遍全国也没找到解决方案,最终找到一家德国环保科技公司牵手研发。

 

  “这种情况在走向行业金字塔尖时经常遇到。材料、加工母机等跟不上,制约我们制造出全球顶尖的产品。”卓劲松的一番话,道出了东莞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直面痛处才能赢得未来。东莞,这座因代工而兴,又因此而承受压力的城市,在转型的过程中努力探索。

 

  连日来,记者深入东莞经济转型现场发现,在经济新常态下,东莞正在改变过去主要依靠人力、资本、土地和环境投入等要素驱动的经济发展方式,向创新要驱动力,培育竞争新优势,效果逐步显现。

  

 

  在“中国制造2025”的新命题下,“世界工厂”的希冀与挑战并存。从如何突围制造业核心零部件之困,到如何整合全球创新资源,走向全球供应链高端环节,更大的变革正在“世界工厂”发生。

 

  1.再破瓶颈

 

  掌握核心技术开辟新蓝海

 

  对于东莞制造,人们固有的印象是:组装一台电脑赚取微薄的代工费,而核心零部件、品牌等更高利润环节在海外。这种情况正在发生改变。

 

  手机配套零部件生厂商——广东长盈精密技术有限公司为vivo、OPPO等手机品牌制造金属结构件,去年通过智能制造实现工艺升级,业务营收增速惊人,同比增长67.98%。

 

  东莞市本润机器人开发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谐波减速器在今年春节前正式量产。作为核心零部件,减速器占据机器人生产成本的三成左右,过去一直被国外品牌垄断。该公司董事长阮景文说,由于有价格优势,适合中小型劳动密集型企业机器换人后实现短周期内回本的需求,产品订货量猛增。但是,阮景文和团队也面临着考验。“有些关键技术还未突破,我们的谐波减速器精度只在一定范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与国外品牌还有差距。”

 

  最新发布的东莞机器人产业发展白皮书显示,东莞市机器人企业主要集中在系统集成部分,在核心关键零部件及研发设计环节相对薄弱,预计核心零部件环节2015年实现产值约0.54亿元,仅占总产值的3.6%。阮景文认为,在机器人产业领域真正走向核心部件的生产,是“世界工厂”的美好愿景,也是最大挑战。

 

  目前,被称为世界机器人“四大家族”的瑞士ABB、德国库卡、日本安川和发那科抢滩登陆珠三角。广东拓斯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丰礼说,面对挑战,本土机器人企业需要引入技术、自主研发,更多地培育基础研究人才,做更多的技术积累。

  

机器人产业反映着东莞制造业的普遍状况。东莞市机器人产业协会会长蒋仕龙说,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一大批东莞制造企业加快向创新转型,但是核心环节仍然被欧美企业掌控,未来要拥有核心技术,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

 

  2.再拓空间

 

  “走出去”拥抱全球新机遇

 

  一列K1310/11次旅客列车缓缓进入东莞东站,乘客稀稀落落地下车。数据显示,2011年东莞东站旅客发送量超过518万人次,而2015年仅有约370万人次。

 

  东莞东站客流量的今昔对比,从另一种角度折射东莞制造业的转变。原材料涨价,用工成本高企,代工企业开始“东南飞”……最早通过“三来一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起来的东莞,遇到了问题。

 

  “人口红利开始消退,东莞制造业无法再利用密集的劳动力创造更多价值。”广东比朗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大孟发现,服装大订单一去不复返,未来要从柔性化生产、定制化服务入手,掘金小订单。

 

  在“比朗男装定制”APP上,一件衬衫从面料、衣领到口袋、纽扣,随意搭配。王大孟说,制造企业急需摆脱被动的订单模式,要主动走出去贴近市场、迎合用户需求,才能精准改造、研发出附加值高的产品。

 

  当低端制造流向东南亚等低成本地区,更多中小制造企业通过商业模式创新赢得新的市场空间。东莞外商投资协会副会长于健平说,东莞产业链相对齐全,在有机会的情况下,企业很少考虑搬迁,而是考虑自动化改造或开发新产品,找到新的发展路径。

 

  王大孟坦言,目前,像比朗这样实现定制化生产的企业在东莞并不多见,核心问题在于技术短板。以比朗为例,IT公司与纸样师傅磨合三年最终才完成服装定制系统,前后写了多达10万行代码,“这些都需要技术来支撑”。

 

  告别大订单,“走出去”直接建立与海外市场的联系,成为一些企业新的挑战。

 

  去年是唯美陶瓷的国际化元年,公司不仅开始自建渠道,将产品卖到世界各地,还在美国田纳西州建厂,与欧美顶尖企业同台竞技。唯美集团董事长黄建平说:“原来代理商只卖产品,现在要自建渠道、品牌,真正意义上的走出去刚刚开始。”

 

  “如果我们的制造业能实现有效供给,把13亿国人的消费留在国内,发展潜力巨大。”玖龙纸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茵则把目光投向国内。她认为,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制造企业要顺应消费升级的潮流,不断升级产品质量和服务,打造知名品牌。

 

  广东省社科院企业研究所副所长李源说,东莞有根基深厚的制造业基础,也有丰富的国际贸易经验,应该继续大胆“走出去”,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创新驱动发展,将产品和技术输出去,满足全球贸易的新需求。

 

  3.再造优势

 

  全球创新整合培育发展新动力

 

  东莞市琪胜鞋业有限公司4年前收购了两个国际知名品牌——意大利的迪宝·阿治奥和西班牙的卡拉汉。公司董事长尹积琪说,公司以前靠代工,现在借助收购有了自己的高端品牌,在欧洲设立研发中心,一双鞋子的价格从原来的几十元卖到了现在的最高数千元。

 

  像琪胜鞋业一样创新转型,是不少企业家的期待。据东莞市商务局统计,目前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有4000多家,其中拥有自主品牌的仅有2000家。

 

  东莞有985家高新技术企业,在全省地级市数量最多。这些企业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两大领域,共有451家,占全市的62%。在这背后,一个数据引起人们的深思:2015年,在东莞专利授权总量中,发明专利授权量占比仅有10.42%,仍然偏低。

 

  “目前,制造业面临人才的瓶颈问题,研发和技术人才尤其紧缺。”黄建平说。数据显示,东莞全市高新技术企业从业人员超过25万人,其中硕士以上学历仅占1.5%。

 

  背靠广深、连接港台的东莞如何从全球创新合作中获取制造业提升的新动力,被卓劲松等企业家寄予厚望。

 

  大族粤铭两年前在上海成立研究院,卓劲松计划着未来要到欧洲建研发中心。他说,东莞制造业的未来,要从以前的被动承接欧美转型到未来的全面合作。

 

  去年,中德创新产业园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友伦把一项德国的节能技术推介到东莞。他认为,将国外技术与中国市场和东莞制造业嫁接,是全球创新整合的探路石。

 

  几年前,东博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将总部搬到东莞,最近与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合作攻坚新技术。公司总经理黄晓河说,越来越多企业横跨莞深两地发展。与深圳的创新互动为东莞注入新动力,但是黄晓河等企业家仍然碰到“天花板”——缺乏高水平大学的前端和原始创新支撑。

 

  深圳市企业家协会会长刘应力说,位于深港穗之间的东莞要结合自身产业特点,构建“哑铃式”创新体系,“哑铃”一头是港台,另一头是广深,手柄是东莞。“东莞应该借助广深、港台的高端人才,探索离岸式创新。”

 

  国务院参事汤敏说,东莞未来的发展,应该定位于全球低成本创新的新高地,引入并培育全球创新成果,利用自身强大的制造转化能力实现二次创新,逐步增加颠覆性创新的比重,从全球创新的跟跑者走向领跑者。

 

  观察

 

  两个多月前,是“企业关停”“代工不行了”等新闻话题让我们踏入东莞。行走在莞邑大地,在手机工厂的流水线上,我们看到过新一代旗舰机上市前热闹的生产场景。在特斯拉横沥供应商的车间里,我们也经历了价值千金的车身零部件模具下线的惊心动魄。一线采访的真切感受,抽丝剥茧的分析推理,让我们似乎触摸到东莞强劲的脉动和灼人的温度。

 

  旧的发展模式遭遇的困境已经证明,原有生产体系和贸易体系不能给东莞制造提供后续动力。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背景下,在“全球工业4.0”的浪潮中,作为世界工厂的东莞,其未来的竞争力在哪里?

 

  我们发现,尽管一批东莞手机已经具备了全球化供应链的管理能力,但目前这样的领域仅限手机。我们发现,虽然东莞机器换人轰轰烈烈,但在精度要求更高的领域,还是以人工为主。我们还发现,尽管吸纳了数百万外来务工者,但在莞的务工者技能仍然有限。“世界工厂”希冀转型成功,并且正视过程中的挑战。

 

  在新的贸易格局下,产地与市场的关系正在重构。我们看到,电商尤其是跨境电商已经让东莞出现小批量、多频次定制化生产和柔性生产的萌芽,但这种“概念”生产场景距真正的量化生产场景还很远很远。东莞市台商投资企业协会前会长郭山辉到美国买“通路”,本地知名民企唯美陶瓷在全球建设销售网络,但更多靠代工起家的莞企到现在还不具备这种能力。作为外贸大市,东莞和全球市场持续联系的开放度,也依然制约着东莞制造升级。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让创新资源的流动和知识的交易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活跃。琪胜鞋业在欧洲设立研发中心,大族粤铭计划在全球多个地方设立实验室,东莞的创新已经不能用一时一地的眼光来观察,全球性的创新整合能力,才是考验未来东莞制造的终极命题。紧靠深圳这个创新高地,东莞能不能从原来的生产和贸易中心走向创新和技术的孵化中心?这必须给出答案。

 

  过去30年,东莞创造了后进城市赶超发展的奇迹。放眼未来,我们坚信,东莞不惧挑战,奇迹将再次上演。

 

  对话

 

  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

 

  东莞要从“搭台者”转变为“主人翁”

 

  问:未来,东莞将面临人口红利的消失,市民的年龄结构发生显著变化。从城市层面而言,东莞应该怎样面对这种变化?城市转型路径在哪里?

 

  张燕生:在经济旧常态时代,东莞和佛山都是佼佼者。佛山是民营经济比较活跃,东莞则是在嵌入全球分工体系方面占据优势,代工做得好。然而品牌和技术都不是自己的,随着人口红利的消退,土地、劳动力等成本的上升,东莞在转型升级上的瓶颈显现出来。

 

  如何适应新常态?就是要迈向产业链中高端,最核心的是提高全要素生产效率。下一步,东莞应主动学习先进的经验和技术,以培育自己的优秀的人才。

 

  事实上,面向“中国制造2025”,东莞光靠自己的力量是不够的,而是要借助全省、全国之力,去探索转型,引领新常态。

 

  问:这些年,智能手机产业成为东莞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亮点,也引起了对过于依赖单一产业的担忧,东莞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谁来继续支撑这座城市的中高速增长?

 

  张燕生:东莞以前的模式是“领孩子”,就是营造好的环境,好的条件去吸引企业,招商引资是亮点,但缺乏内生性的增长因素。比如,台资企业等在全球产业链迁移的过程中,能否将有价值的环节留下来,升级后的环节是否还留在东莞,这是取决于外商的。因此,东莞今后还是要更多依靠内生性的增长,搞自主研发和自主品牌。未来,东莞不能只做“搭台者”,更应该饰演“主人翁”的角色。近年来松山湖高新区的发展是个突破口,东莞政府应该扶持本地实体经济的发展,培育更多优秀民营企业。

 

  东莞可以利用周边广州、深圳等城市圈形成创新区域集聚,尤其是在对接深圳方面做文章,那边有产业集群和创新配套。现在东莞各个产业中有“隐形冠军”,但还缺人才、技术、品牌等,这方面有赖于政府增加有效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依靠和发展相关环境去提升。

 

  结语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并提出要加快实施“中国制造2025”,建设制造强国。

 

  中国命题,广东探路。作为全省乃至全国著名的制造业基地,东莞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努力,初步建立起配套日趋完善的现代工业体系,已成为是中国实体经济发展的缩影和样本。过去两个多月,我们走进东莞经济转型发展的第一线,与企业家、创客、产业工人、专家学者、政府官员深度对话,见证世界工厂的结构调整、动力转换。从低端的“代工厂”成长为高端制造的智造中心,东莞经济正在经历的变化,过程艰难,却是中国制造的必经之路。

 

  今天,东莞经济转型现场报告系列报道暂告一段落,但是我们对东莞经济样本的关注仍将持续。我们期待,这片热土上孜孜以求的探索,为中国经济转型再开模具、再造范本。

责任编辑:覃琬芸
相关评论
新产品展示
促进会会员征集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中国·广西工业创新促进会 ©版权所有  桂ICP备1400062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