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广西、广东、海南三省区在南宁联合召开《北部湾城市群发展规划》新闻发布会。北部湾城市群包括桂粤琼三省区的22座城市,其中,南宁市被定位为核心城市,将建成特大城市和区域性国际城市。北部湾城市群的打造将彰显湾区特色,强化南宁核心辐射带动,夯实湛江、海口的支撑作用,重点建设环湾滨海地区和南北钦防、湛茂阳城镇发展轴,提升国土空间利用效率和开发品质,打造“一湾双轴、一核两极”的城市群框架。
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规划司对《规划》进行了介绍,广西、广东、海南发展改革委分别就推进《规划》实施介绍了初步考虑,三省区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厅、广西北部湾办以及北部湾城市群相关城市的领导出席新闻发布会,并就媒体关心的问题回答了与会记者的提问。
《规划》于今年1月20日获国务院批复,于2月10日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规划期为2017-2020年,展望到2030年,成为指导今后一个时期北部湾城市群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行动纲领。北部湾城市群规划范围包括广西的南宁市、北海市、钦州市、防城港市、玉林市、崇左市,广东的湛江市、茂名市、阳江市和海南的海口市、儋州市、东方市、澄迈县、临高县、昌江县,陆域面积11.66万平方公里,海岸线4234公里,还包括相应海域。
根据《规划》,北部湾城市圈将打造“一湾双轴、一核两极”城市群框架,南宁居于核心位置。城市群内的产业发展将有所侧重。交通方面,不仅面向多个方向及东盟的通道更为顺畅,城市群内的交通也会更为迅速便捷。
《规划》围绕打造面向东盟、服务“三南”(西南、中南、华南)、建设宜居宜业的蓝色海湾城市群的战略定位,明确了城市群发展的目标,即到2020年,北部湾城市群蓝色海湾生态格局基本确立,对内对外开放新格局有效构建,城镇体系和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初步健全,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基本建成生态环境优美、经济充满活力、生活品质优良的蓝色海湾城市群框架;到2030年,城市群建设达到国际一流品质,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战略高地全面建成,城镇体系更加完善,城镇人口总量和经济密度显著提升,绿色产业竞争力明显提高,实现向国家级城市群的战略性跃升。《规划》确定了六大战略任务,即构建适应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空间格局,打造环境友好型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蓝色生态湾区,深化海陆双向开放合作和建立健全城市群协同发展机制。
新闻链接
“一湾”,指以北海、湛江、海口等城市为支撑的环北部湾沿海地区,并延伸至近海海域。以生态优先,建设蓝色宜居宜业海湾。
“双轴”,指南北钦防、湛茂阳城镇发展轴。南北钦防城镇发展轴依托南宁-北海综合运输通道,以南宁、北海等为重点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推动钦州和防城港深度同城化发展,强化面向东盟开放合作平台建设。湛茂阳城镇发展轴依托沿海综合运输通道,推动湛茂一体化发展,辐射带动阳江等地区加快发展,提升临港产业绿色发展水平,建设珠三角连接东盟、北部湾城市群连接港澳的陆路大通道。
“一核”,指南宁核心城市。以加快建设南宁特大城市和区域性国际城市为目标,推进要素集聚,强化国际合作、金融服务、信息交流、商贸物流、创业创新等核心功能,建设现代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五象新区等对外开放合作平台,构建“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门户枢纽城市和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带动吴圩-扶绥、伶俐-六景、宾阳-黎塘等城镇组团一体化发展,打造引领北部湾、面向东盟的现代化大都市区。
据悉,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的城市为特大城市,是仅次于超大城市的第二类城市。目前符合这一标准的城市有10个,分别为武汉、成都、南京、佛山、东莞、西安、沈阳、杭州、哈尔滨、香港。
“两极”,指以海口和湛江为中心的两个增长极。以共同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城市为方向,充分发挥海口综合政策优势,推动集约集聚发展,推进海澄文一体化,加快建设海岛及南海海洋研发和综合产业开发基地;充分发挥湛江南方大港优势,加快构建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科教创新中心,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生态型海湾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