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贸区的平行进口车试点文件有望批复,天津港保税区的平行进口车生意也开始有要做大做强的意思。是不是进口车市场长久以来的垄断局面即将被打破呢?业内人士认为,在《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办法》没有改变的背景下,要靠平行进口车这条小船破进口车市场的垄断坚冰,依然困难重重。
近日,关于上海外高桥汽车交易市场已起草汽车平行进口试点方案并报审核的消息开始在各大媒体出现。虽然试点方案的审批还没有结果,但一直游走在市场边缘的平行进口车,在汽车界反垄断进行得如火如荼的大背景下,已开始渐渐冒起,也引起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关注。
阿基米德曾说:给我一个支点,就能撬动地球。那么,到底平行进口车能不能在政策支持下逐渐壮大,凭借其低价的优势撬开进口车市场被诟病多年的垄断壁垒、给消费者带来更价廉的进口车选择呢?
从中国工业报记者了解和采访的情况看,在《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办法》没有改变的背景下,要靠平行进口车这条小船破进口车市场的垄断坚冰,依然困难重重。
另辟蹊径 绕过“授权限制”
2005年起实施的《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办法》(以下简称《销售管理办法》)规定,境外汽车生产企业在境内销售汽车,须授权境内企业或按国家有关规定在境内设立企业作为其汽车总经销商,由总经销商全权负责该汽车品牌的所有车辆进口事宜。
由于几乎所有的跨国车企都把品牌授权给了独资或者其绝对控股的销售公司,《销售管理办法》相当于无形中确立了跨国汽车厂商和进口汽车总经销商在进口车货源和定价权上的“话事人”地位,而国内没有获得跨国汽车厂家品牌授权的进口车贸易公司只能或陆续退出市场,或无奈地屈居人下成为从总经销商手中进货的二级经销商。
“垄断壁垒”由此形成。但是,眼见进口汽车总经销商只要拿到授权就能开4S店轻松挣钱,也有一部分自身资金实力雄厚、具有与实力集团车商合作背景、进口汽车资源丰富的经销商心有不甘,开始通过平行进口车的模式占据市场的一角。
所谓平行进口,是指国内的经销商通过“技术手段”或相关政策绕开进口汽车总经销商,直接从汽车产品原产地拿货然后在国内市场销售的一种经销方式,规避了“获得跨国汽车厂商授权”这一障碍。
目前,平行进口所采用的两种方法分别是“小批量”和“小3C”。按照国家法律规定,一般情况下,境外汽车生产企业在将车型引入中国市场之前,必须先在国内备案,并进行碰撞试验,碰撞合格后才能在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申请该产品的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ChinaCompulsoryCertification,俗称3C认证),经审查合格,获得3C证书后才可以通过正常的进口程序入关并进行销售。
但凡事必有例外,所谓的“小批量”进口车其实就是没有获得3C认证的进口车。因为国家为保证贸易需求,规定对因特殊用途或特殊原因而未获得强制性产品认证的、用于生产和生活消费的小批量进口产品可以按照《免于强制性产品认证的特殊用途进口产品检测处理程序》进行处理,但对申请数量有严格限制,部分进口商就是利用这项政策购入平行进口车。
虽然没有3C认证,但走小批量程序的进口车仍可以通过全国目前仅在天津、上海和北京设有的三个国家级的汽车检测中心,出具一车一份的车辆小批量检测报告,与中规车的“一致性证书”类似。
而“小3C”进口车则更有“技术含量”了,是通过非境外汽车生产企业或非境外汽车生产企业授权的总经销商发起的3C认证披上合法外衣的进口车。
自《销售管理办法》出台后,只有境外汽车生产企业授权的进口汽车经销商才有权利去备案和申请3C认证。但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你不给我授权,我改装你的车然后自创一个新品牌,自己给自己授权不就得了。
于是没有获得授权的经销商在国外对某些国内畅销的进口车车型进行名义上的或者实质性的改装,并将这些改装车注册成新品牌,然后就能堂而皇之地给自己授权,并送去质量认证中心做包括碰撞试验在内的3C认证,最终顺利绕过《销售管理办法》进口到中国市场销售。
程序合法 上牌售后麻烦
从程序上来说,无论是通过“小批量”还是“小3C”方式进入市场的平行进口车都是合法的,但在上牌和售后维修上却出现了麻烦。
“小批量”进口车的问题在于没有3C认证书,而部分消费者和平行进口车经销商由于不熟悉进口流程,没有将小批量检测报告正本随同进口货物证明书、商检单、发票等原件交接清楚,导致购车的消费者上牌时缺少相关手续材料。
而“小3C”进口车的尴尬,则是其3C认证书上所列的车辆相关信息是进口商申报的改装车辆的信息,有可能与关单、商检单上的相关车辆信息不一致,而车管所也没有此改装品牌的任何数据。这样一来,若遇到部分管理严格的地方车管部门质疑时,又没有懂行人士沟通解释并提供车管部门要求的资料,“小3C”就很可能遭遇上牌难。
而2013年3月11日,公安部交通管理局针对“小批量”、“小3C”进口汽车存在外观、车辆识别代号、产品标牌等不符合国家标准以及违规改装等情况,下发了严格管理进口汽车注册登记的通知后,平行进口车的上牌就更为命途多舛了。
但更大的隐患在于,平行进口车的“三包”问题一直没有着落。面对不是通过厂家授权经销商渠道销售的平行进口车,进口汽车品牌的厂家和4S店往往拒绝为其提供“三包”。
“按照‘汽车三包’政策,车辆的售后服务和质保都是谁销售谁负责。所以从法理上讲,进口汽车品牌的厂家和授权经销商是完全可以对平行进口车说‘不’的。”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汽车投诉中心主任郝庆丰在接受中国工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所以消费者即使要购买平行进口车,也要选择大型的、有实力提供售后服务及维修的经销商,这样才不至于出了问题无人可找。”
而中国质量万里行投诉中心的内部人士也向中国工业报记者透露,目前已有不少平行进口车的车主向他们提出了关于爱车出现故障以后无法得到经销商妥善解决而品牌厂家和4S店也不受理其质保要求的投诉。该内部人士表示:“遇到这样的投诉我们也很为难,只能尽量跟厂家和授权经销商协调,虽然有的品牌愿意解决,但决定权始终在对方手中。消费者的地位变得非常被动。”
政策不改 破垄断莫乐观
尽管有诸多不便,平行进口车的市场需求却在逐渐增加。由于不用建造耗资不菲的4S店,且经销商层级减少,平行进口车经销商的经营成本和投入都小了很多,于是乎平行进口车的车价比起中规车便宜了10%~20%,正是这一点吸引了不少消费者。
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总共进口汽车117.1万辆,其中通过平行进口的约有8.3万辆,占总进口量的7%。由于“小批量”有着严格数量限制,绝大部分平行进口的车辆采取的是“小3C”模式。
不过,随着平行进口车市场的发展,也有越来越多的平行进口车经销商开始为其提供售后服务,其中部分是采取与获得了进口车品牌授权的经销商合作的方式,消费者可以免费或者额外付费获得售后维修服务和质保。
今年8月25日,首届渤海平行进口汽车港口采购会也在天津渤海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顺利召开,吸引了40多家来自天津保税区的港口批发商和河南、陕西、广东各地的零售商参加。而采购会推出的线上部分即渤海平行进口汽车网,也预计将在2014年10月下旬试运行。此外,渤海平行进口汽车采购以后会每月25日举办一次。
上海自贸区的平行进口车试点文件有望批复,天津港保税区的平行进口车生意也开始有要做大做强的意思,甚至有媒体将平行进口车试点的开展视作国家侧面辅助汽车界反垄断的一项手段。那么,是不是进口车市场长久以来的垄断局面即将被打破呢?
“目前的这种想法我觉得是过分乐观了。在《汽车销售品牌管理办法》没有修改的情况下,又没有别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规范约束,完全放开平行进口车市场无疑会带来销售市场的混乱和售后方面缺乏保障的问题,这其中有多方的利益博弈,比如有的豪车品牌就已经态度明确地表示了不会为非正规授权渠道销售的进口车提供三包。”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会长于元渤在接受中国工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而且这个试点工作跟汽车反垄断没有直接联系,即使试点批复了,也还仅仅是在上海自贸区内部,其市场容量始终是有限的,没有一定的规模,对进口车市场的高价和垄断难以形成实质性的冲击。”
近日,关于上海外高桥汽车交易市场已起草汽车平行进口试点方案并报审核的消息开始在各大媒体出现。虽然试点方案的审批还没有结果,但一直游走在市场边缘的平行进口车,在汽车界反垄断进行得如火如荼的大背景下,已开始渐渐冒起,也引起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关注。
阿基米德曾说:给我一个支点,就能撬动地球。那么,到底平行进口车能不能在政策支持下逐渐壮大,凭借其低价的优势撬开进口车市场被诟病多年的垄断壁垒、给消费者带来更价廉的进口车选择呢?
从中国工业报记者了解和采访的情况看,在《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办法》没有改变的背景下,要靠平行进口车这条小船破进口车市场的垄断坚冰,依然困难重重。
另辟蹊径 绕过“授权限制”
2005年起实施的《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办法》(以下简称《销售管理办法》)规定,境外汽车生产企业在境内销售汽车,须授权境内企业或按国家有关规定在境内设立企业作为其汽车总经销商,由总经销商全权负责该汽车品牌的所有车辆进口事宜。
由于几乎所有的跨国车企都把品牌授权给了独资或者其绝对控股的销售公司,《销售管理办法》相当于无形中确立了跨国汽车厂商和进口汽车总经销商在进口车货源和定价权上的“话事人”地位,而国内没有获得跨国汽车厂家品牌授权的进口车贸易公司只能或陆续退出市场,或无奈地屈居人下成为从总经销商手中进货的二级经销商。
“垄断壁垒”由此形成。但是,眼见进口汽车总经销商只要拿到授权就能开4S店轻松挣钱,也有一部分自身资金实力雄厚、具有与实力集团车商合作背景、进口汽车资源丰富的经销商心有不甘,开始通过平行进口车的模式占据市场的一角。
所谓平行进口,是指国内的经销商通过“技术手段”或相关政策绕开进口汽车总经销商,直接从汽车产品原产地拿货然后在国内市场销售的一种经销方式,规避了“获得跨国汽车厂商授权”这一障碍。
目前,平行进口所采用的两种方法分别是“小批量”和“小3C”。按照国家法律规定,一般情况下,境外汽车生产企业在将车型引入中国市场之前,必须先在国内备案,并进行碰撞试验,碰撞合格后才能在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申请该产品的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ChinaCompulsoryCertification,俗称3C认证),经审查合格,获得3C证书后才可以通过正常的进口程序入关并进行销售。
但凡事必有例外,所谓的“小批量”进口车其实就是没有获得3C认证的进口车。因为国家为保证贸易需求,规定对因特殊用途或特殊原因而未获得强制性产品认证的、用于生产和生活消费的小批量进口产品可以按照《免于强制性产品认证的特殊用途进口产品检测处理程序》进行处理,但对申请数量有严格限制,部分进口商就是利用这项政策购入平行进口车。
虽然没有3C认证,但走小批量程序的进口车仍可以通过全国目前仅在天津、上海和北京设有的三个国家级的汽车检测中心,出具一车一份的车辆小批量检测报告,与中规车的“一致性证书”类似。
而“小3C”进口车则更有“技术含量”了,是通过非境外汽车生产企业或非境外汽车生产企业授权的总经销商发起的3C认证披上合法外衣的进口车。
自《销售管理办法》出台后,只有境外汽车生产企业授权的进口汽车经销商才有权利去备案和申请3C认证。但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你不给我授权,我改装你的车然后自创一个新品牌,自己给自己授权不就得了。
于是没有获得授权的经销商在国外对某些国内畅销的进口车车型进行名义上的或者实质性的改装,并将这些改装车注册成新品牌,然后就能堂而皇之地给自己授权,并送去质量认证中心做包括碰撞试验在内的3C认证,最终顺利绕过《销售管理办法》进口到中国市场销售。
程序合法 上牌售后麻烦
从程序上来说,无论是通过“小批量”还是“小3C”方式进入市场的平行进口车都是合法的,但在上牌和售后维修上却出现了麻烦。
“小批量”进口车的问题在于没有3C认证书,而部分消费者和平行进口车经销商由于不熟悉进口流程,没有将小批量检测报告正本随同进口货物证明书、商检单、发票等原件交接清楚,导致购车的消费者上牌时缺少相关手续材料。
而“小3C”进口车的尴尬,则是其3C认证书上所列的车辆相关信息是进口商申报的改装车辆的信息,有可能与关单、商检单上的相关车辆信息不一致,而车管所也没有此改装品牌的任何数据。这样一来,若遇到部分管理严格的地方车管部门质疑时,又没有懂行人士沟通解释并提供车管部门要求的资料,“小3C”就很可能遭遇上牌难。
而2013年3月11日,公安部交通管理局针对“小批量”、“小3C”进口汽车存在外观、车辆识别代号、产品标牌等不符合国家标准以及违规改装等情况,下发了严格管理进口汽车注册登记的通知后,平行进口车的上牌就更为命途多舛了。
但更大的隐患在于,平行进口车的“三包”问题一直没有着落。面对不是通过厂家授权经销商渠道销售的平行进口车,进口汽车品牌的厂家和4S店往往拒绝为其提供“三包”。
“按照‘汽车三包’政策,车辆的售后服务和质保都是谁销售谁负责。所以从法理上讲,进口汽车品牌的厂家和授权经销商是完全可以对平行进口车说‘不’的。”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汽车投诉中心主任郝庆丰在接受中国工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所以消费者即使要购买平行进口车,也要选择大型的、有实力提供售后服务及维修的经销商,这样才不至于出了问题无人可找。”
而中国质量万里行投诉中心的内部人士也向中国工业报记者透露,目前已有不少平行进口车的车主向他们提出了关于爱车出现故障以后无法得到经销商妥善解决而品牌厂家和4S店也不受理其质保要求的投诉。该内部人士表示:“遇到这样的投诉我们也很为难,只能尽量跟厂家和授权经销商协调,虽然有的品牌愿意解决,但决定权始终在对方手中。消费者的地位变得非常被动。”
政策不改 破垄断莫乐观
尽管有诸多不便,平行进口车的市场需求却在逐渐增加。由于不用建造耗资不菲的4S店,且经销商层级减少,平行进口车经销商的经营成本和投入都小了很多,于是乎平行进口车的车价比起中规车便宜了10%~20%,正是这一点吸引了不少消费者。
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总共进口汽车117.1万辆,其中通过平行进口的约有8.3万辆,占总进口量的7%。由于“小批量”有着严格数量限制,绝大部分平行进口的车辆采取的是“小3C”模式。
不过,随着平行进口车市场的发展,也有越来越多的平行进口车经销商开始为其提供售后服务,其中部分是采取与获得了进口车品牌授权的经销商合作的方式,消费者可以免费或者额外付费获得售后维修服务和质保。
今年8月25日,首届渤海平行进口汽车港口采购会也在天津渤海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顺利召开,吸引了40多家来自天津保税区的港口批发商和河南、陕西、广东各地的零售商参加。而采购会推出的线上部分即渤海平行进口汽车网,也预计将在2014年10月下旬试运行。此外,渤海平行进口汽车采购以后会每月25日举办一次。
上海自贸区的平行进口车试点文件有望批复,天津港保税区的平行进口车生意也开始有要做大做强的意思,甚至有媒体将平行进口车试点的开展视作国家侧面辅助汽车界反垄断的一项手段。那么,是不是进口车市场长久以来的垄断局面即将被打破呢?
“目前的这种想法我觉得是过分乐观了。在《汽车销售品牌管理办法》没有修改的情况下,又没有别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规范约束,完全放开平行进口车市场无疑会带来销售市场的混乱和售后方面缺乏保障的问题,这其中有多方的利益博弈,比如有的豪车品牌就已经态度明确地表示了不会为非正规授权渠道销售的进口车提供三包。”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会长于元渤在接受中国工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而且这个试点工作跟汽车反垄断没有直接联系,即使试点批复了,也还仅仅是在上海自贸区内部,其市场容量始终是有限的,没有一定的规模,对进口车市场的高价和垄断难以形成实质性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