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创新资讯 » 广西创新动态

抢抓机遇顺势而为 建材业资本出海提速

来源:中国工业报     作者:孙郁瑶  发布时间:2014-09-26

    【编者按】 
  建筑材料是显示人类文明的主要标志之一。中国建筑材料企业“走出去”是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和行业发展战略的需要。只依赖于产品输出、原料输出的“走出去”既不持久又不经济,必须转向“走出去”占有资源,配置利用资源。如今,中国建材行业已经开始由产品“走出去”为主转向以资本“走出去”为主的国际化经营转型。


  特别是目前水泥、平板玻璃等主要建材行业产能过剩的情况下,建材企业更有必要加速实施资本“走出去”,到有市场需求的国家和地区去投资兴办实体,探索并实现在全球范围内的市场资源配置,以更领先的技术、更先进的管理,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互动中实现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近日,由中国建材联合会主办的中国建材企业“走出去”座谈会在京召开。工信部、财政部、商务部、海关总署和国家税务总局,重点建材企业、中国建材联合会及各直属单位、专业协会以及各投资实体的近百名代表参加该座谈会。大会回顾总结了建材企业经历的产品“走出去”、网点式“走出去”、成套技术装备和工程总承包“走出去”以及资本“走出去”的四个阶段,分析了新形势下建材企业资本“走出去”的必然性、现实性、可操作性以及存在的困难与问题,呼吁建材企业加快“走出去”的步伐,以化解产能过剩,增加国际市场份额,促进转型升级。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会长乔龙德表示,目前,中国建材工业正处在“以产品‘走出去’为主转向以资本‘走出去’为主”的跨越阶段,建材企业要充分利用“两个市场”资源,开拓新的发展市场空间,改变现有的产业布局,提升国际竞争实力。 
  A 
  沿革 
  “走出去”跨越发展时机成熟 

  随着技术装备的不断提升进步,产品质量与功能的不断提升,我国建材工业对外合作贸易得到较快发展,在出口产品、技术装备和承包工程建设项目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特别是中材国际在全球五六十个国家与地区承建了各种规模不同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中国建材旗下的中国建材国际工程公司也在多个国家承建了浮法玻璃生产线。目前,我国建材企业“走出去”已经由以产品为主开始向资本阶段跨越。 
  乔龙德表示,建材工业早期是产品“走出去”,即产品出口。由早期以国外贴牌生产、来料或委托加工贸易,坐等客户上门为主的被动式加工产品出口,发展到出口权完全放开,企业主动寻找国外买家为主的产品出口,再发展到企业通过参加国内外各种展会,直接订货或成为外商稳定的代理商。产品“走出去”初期阶段是以我国建筑卫生陶瓷产品居多。 
  中期阶段形成了网点式“走出去”。企业在海外设立销售公司或办事处,既服务当地代理商和客户,也寻求机会出口销售自身的产品。进入这一时期,企业已经具备了拓展海外市场渠道的意识和具有了国际化的意识,虽然仍属于产品“走出去”的范畴,但已经萌发了企业真正“走出去”的思想基础和奠定了“走出去”的未来通道。 
  后期是成套技术装备和工程总承包“走出去”。我国建材工业经历了技术装备从引进吸收、到自主研发生产、再到成套技术装备整体走出国门的巨大改变和进步。当前,我国不仅主要建材产品产能均已占到世界50%以上,成为名副其实的建材大国,而且水泥、玻璃、玻纤、陶瓷、石材加工以及墙材等产业的成套技术装备已经达到,有的甚至超过世界先进水平。中材集团、中建材集团、海螺集团、广东柯达集团、双鸭山东方墙材集团等,已能够为国外客户提供成套设备的一条龙服务和工程总承包。成套技术装备与工程总承包的“走出去”为我国建材企业资本“走出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现在,资本“走出去”即真正到国外投资经营企业,时机已经成熟,将成为主旋律。以水泥行业为例,由于整条生产线建设带动了技术、装备和劳动力出口,在世界上诸多国家都已经肯定了我国的技术水平,只要我们迈开双脚,国际市场就在眼前。 
  B 
  现状 
  企业海外布局争做“领头羊” 

  目前已经有一批优秀的建材企业积极布局海外,拓展国际市场。 
  玻璃、玻纤、墙材等领域已有一批项目进入了国际市场。今年5月18日,巨石集团传来喜讯,在埃及建成投产的年产8万吨玻璃纤维池窑拉丝生产线,成为其代表项目。 
  在水泥行业,冀东集团联手中非发展基金在南非建设水泥生产线,同力水泥在莫桑比克建设水泥生产线,华新水泥控股子公司———华新中亚投资(武汉)与塔吉克斯坦亚湾水泥有限公司合资建设水泥生产线,海螺水泥在印度尼西亚独资建设日产32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和配套的水泥粉磨站,中材集团收购印度一家水泥企业等,都为建材行业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经验。 
  “华新塔吉克斯坦亚湾项目投产一年来水泥销售量82.5万吨,窑运转率达到97%,获得塔吉克斯坦共和国2013年度优秀工业企业称号,成为惟一获得奖项的中资企业。”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纪昌华表示,项目的顺利实施离不开全程的风险监控。境外投资要注重事前调研,注重国家政治、法律、经济、资源等投资环境考察,做好项目所必备的审批手续,规避项目风险。项目过程中,公司要对项目建设进行全面部署,拟定计划,严格控制质量和进度。 
  领军企业“走出去”的实践证明,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建材企业的资本“走出去”不仅是中国企业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建设的客观需要。我国政府鼓励我国具备优势的产业和企业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必将出台与逐步完善一系列的“走出去”的鼓励政策,这必然会为我国建材企业“走出去”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全球经济动荡和调整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对外投资机遇。 
  同时,我国建材产业本身在国际上具有明显的优势。我国建材企业经过几十年发展积累的技术装备、人才队伍、资金实力,以及经过多年的摸索已经打通了一些国外市场渠道,为资本“走出去”已经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世界新兴经济体市场空间巨大,虽然受金融危机影响,发达国家市场出现萎缩,但东盟、非洲、南美、俄罗斯、中东等世界新兴经济体正逐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亮点。当前,这些新兴国家市场正处于一个新的发展期,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对建材的用量大,他们的建材产业发展还处于相对滞后阶段,为我国建材企业资本“走出去”提供了时间与市场空间。 
  C 
  挑战 
  海外投资风险亟待规避 

  我国建材企业海外投资并非一片坦途,国内、国际都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需要规避。 
  国内的有关法律法规相对滞后于实践,政府引导和扶持的政策法规相对滞后于企业“走出去”的需求,同时“走出去”门槛高,审批手续多,境外投资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境外投资应急援助机制设立也存在着相对滞后的现象,使“走出去”显得环节多、困难多、制约多等。 
  境外投资存在着多方面的风险,既有非经营性风险又有经营性风险,非经营性风险主要指一些国家政治动荡威胁经济的风险,经营性风险则包括建设期间的合同协议执行存在的风险、经营过程中税收等商业风险和企业用工等管控缺乏法律保障的风险等,使企业常处在各种风险浪口上。 
  乔龙德表示,建材投资项目很多属资源类开发项目,存在一定的资源综合利用风险和建设条件风险。包括项目资源储量、质量和采矿权属的风险;能源保障、交通运输、建设原材料供应等支撑条件的风险和建设过程中的用工风险等。 
  在新兴发展国家,一般采用销售代理制,企业生产的产品需运送给代理商,通过代理商逐级代理,最终到达用户手里,销售链条长,资金回收速度慢,形成销售货款回收风险、财务风险和金融风险。还包括民族风俗习惯,语言障碍,对当地法律法规理解产生误差等。 
  乔龙德建议,有意愿“走出去”的建材企业,要有明确的国际投资战略;认真研究投资所在国政治、经济、风俗等具体情况,做好整体风险防控的预案;注重国际化管理人才的培养;不断提高技术水平,研发适合当地的产品和技术,将最适合的产品和技术带出去。对此,已有海外业务的公司深有体会,他们对此提出了建议。 
  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建议政府设立专门的对外投资网站,收集完善世界各国的外商投资流程、审批文件及相关法律法规等投资需要的信息;通过税收绕让、税收返还、财政奖励等方式加大对“走出去”的政策扶持力度;简化贷款流程,提高贷款效率;设立官方的法律咨询、服务平台,让企业在海外走的更踏实;从政府层面协调劳工签证名额有限等问题。 
  中国中材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建议,人民币持续升值已严重削弱了出口企业的竞争力,建议在国家层面建立市场化原则的套保机制,支持企业“走出去”;进一步完善对境外中国劳务人员的管理体制;以及简化国际投资的程序,提高审批效率等。 
  乔龙德呼吁政府能够加大对企业“走出去”的扶持力度,建议对化解过剩产能,实施新一轮“走出去”形成政策扶持;建立和完善非经营型风险国家保障体系和境外投资应急援助机制建设;加大对目前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企业的支持力度;建议政府部门健全关于境外投资的政策、法规;针对建材行业民营企业居多的特点,支持民营企业“走出去”。

抢抓机遇顺势而为建材业资本出海提速 
我国建材企业经过几十年发展积累的技术装备、人才队伍、资金实力,以及经过多年的摸索已经打通了一些国外市场渠道,为资本“走出去”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资料图片)


  相关报道① 
                    《中国建材企业“走出去”北京宣言》发布 

  中国建材企业“走出去”座谈会当天,参会全体代表就中国建材产品、技术、装备加快“走出去”步伐,为奠定中国建材工业创新提升、超越引领世界建材工业迈出新的征程形成共识,发表《中国建材企业“走出去”北京宣言》(以下简称《宣言》)。 
  《宣言》提出,建材工业将以最大的毅力全面落实建材工业“创新提升、超越引领”的发展战略,促进中国建材资本融入国际市场,加快中国建材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增强国际竞争力;以最大的努力投身于建材行业的技术研发和装备产品的升级,以最适合各个国家和地区发展所需要的建材产品和技术装备作为服务于当地经济增长和城市建设的主要宗旨;以最大的诚意了解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政策、法律法规以及人文环境,融入并确保满足当地发展需求、符合当地产品及技术标准体系、符合当地节能环保要求的政策与人文氛围;以最大的勇气创新观念,培育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跨国经营能力的专业的有志人士,为中国建材行业“走出去”保持可持续,并开辟中国建材工业发展的新未来。 
  《宣言》呼吁中国建材企业充分利用当前国际、国内有利于“走出去”的大好时机,进一步增强自身竞争实力,把握机遇、周密谋划、开拓进取,努力在实施“走出去”战略中,打造出一片新天地、创造新业绩,为化解产能过剩,提升我国建材工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实现中国建材工业“创新提升、超越引领”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相关报道② 
                       企业“走出去”警惕四大风险 

  近年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增长十分迅速。但中国企业“走出去”还处在初级阶段,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主任徐洪才提醒中国企业要警惕四大风险。 
  境外投资战略谋划不足 
  中国企业境外投资目的过于直接,引起了国际社会广泛关注。未来中国对资源、能源的依赖度将持续增加,中国企业境外投资主要是获取海外资源、能源以及技术、品牌和营销网络,这种做法引起了对方政府和国际社会质疑,很多国家政府对中国国有企业并购设置了重重障碍。 
  一些项目匆忙决策,甚至不计成本高价收购,导致并购完成后经营压力加大。并购操作过于依赖中介机构,缺乏对并购目标国家的文化背景、政治体制、法律法规、人际关系、技术专利申请等方面的深入调查,导致并购后在管理上出现冲突和矛盾,引起了企业经营亏损。企业并购操做准备不足。缺乏应对国际媒体舆论的经验,也使中国企业对国有企业境外并购面临的政治风险估计不足。 
  管理制度建设有待完善 
  我国目前尚缺乏统一的对外投资管理法律。国家发改委制定了《境外投资项目核准暂行管理办法》,商务部制定了《境外投资管理办法》,国家外汇管理局有《境内机构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办法》,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有《中央企业境外投资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但这些管理办法基本是只管核准,不管责任。对境外投资涉及的市场准入、退出、资金、税法、企业行为规范、法律责任追究等,缺乏具体法律规定,导致境外投资并购处于无序状态。 
  同时,我国也缺乏对企业海外投资的有效保护。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缺乏有效的组织和管理,出现了扎堆投资、重复投资的现象,中资企业相互竞争,未能有效开展投资合作。 
  在缺乏问责和责任追究方面也存在漏洞。2012年《中央企业境外投资监督管理暂行办法》要求中央企业境外投资在上报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材料中,有管理制度要求,包括投资评价、考核、审计及责任追究制度等,但都是企业内部追责。很多境外投资项目需要体现国家战略意图,尽管投资主体是企业,但决策却由相关部门做出。投资与决策主体关系模糊,客观上增加了问责难度。 
  遭遇东道国政策障碍 
  中国海外投资常常遭遇来自东道国的各种法律审查和限制。发达国家普遍建立法律主导的经济安全防范体系,对外来投资设置重重障碍,有些东道国立法机构甚至就具体并购事件出台专门法案、新增条款等来阻止并购交易。这些国家还依法设立审查外国投资的专门机构,直接负责外国投资审批。例如,美国海外投资委员会(CFIUS)、澳大利亚外国投资审查委员会(FIRB)以及加拿大相应的监管机构,都有对外国投资交易的否决权。 
  在产业政策方面,一些国家采取产业政策导向、外资股权比例限制等做法,禁止外资进入关系到国家安全、国计民生或涉及到公共利益的关键部门、行业,或限制外资进入本国重点保护的行业,甚至通过资产征收、国有化等手段,直接收归国家所有。 
  在环保和人权方面,中国企业海外投资还遭遇来自东道国的环保标准、劳工合同、工会组织等方面的压力。 
  此外,还有诸多限制性投资措施和附加条件,如国民待遇、国产化或当地含量要求、用汇限制和出口比例要求等,使得正常投资经营活动处处受阻。 
  徐洪才还列举了其他风险,一是汇率风险。中国企业在对外投资很少使用人民币,绝大多数采用美元结算,因此受制于美元汇率走势和美国货币政策,国际约束较大。二是海上运输风险。中国企业海外投资,若将所有权益矿产运回国内,还会严重受制于海上运输,如海上原油运输遭受的马六甲困境。 
  企业间合作意识须增强 
  徐洪才提出,企业要不断学习和反思“走出去”的经验教训,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提高企业之间的合作意识,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同时,积极争取政府支持,依靠中介机构服务,形成合力。 
  具体而言,企业要做足功课,对投资所在国的政治、经济形势做出正确评估;推动对外投资合作信用和自律体系建设,增强合作意识,避免自相残杀和无序竞争,共同维护自身利益最大化;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强化内部激励和约束机制,增强投资风险防控能力;强化企业金融风险管理意识,不断加强风险识别、防范和事后处理能力,提高投资合作质量和经济效益;保持低调、柔性的合作姿态,积极承担对投资国的社会责任,积极融入当地社会;注意对外投资的时机和支付方式,避免急于求成,应分析经济局势和对手状况,在其最困难的时候收购,更多采用股权、财务杠杆、期权等支付方式,利用当地资本市场和金融机构来筹集资金。

责任编辑:朱振杰
相关评论
新产品展示
促进会会员征集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中国·广西工业创新促进会 ©版权所有  桂ICP备1400062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