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创新知识 » 创新管理

中国制造“由大变强”中的见微知著

来源:OFweek 工控网     发布时间:2015-05-31
   1995年,长江日报一则报道引发广泛关注,主要事实是,武汉重型机床厂在检修一台28年前生产的机床时发现,其质量甚至强于当时刚出厂的新机床。这样的“反常”放在当年正值政府主导的全国“质量年”的大背景下被聚焦放大,产品质量问题一时成为政府、企业和民众关切的大事,虽然他们关注的“点”并不完全重合。  
  
   20年后的今天,众多有关制造业单一的“质量关切”终于换来了《中国制造2025》的正式公布,提出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其中,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是第一阶段目标。工信部长苗圩对这“第一阶段目标”有一个更具体的描述,即“综合指数接近德国、日本实现工业化时的制造强国水平,基本实现工业化,进入世界制造强国第二方阵”。
 
  纵观我国产业发展史,“由大变强”或是一个基本过程。国大人众,任干什么体量都不会小,只是粗放的生产方式和粗糙的产品质量如影随形,所以“变强”,则是必然的愿景。
 
  此次“中国制造”迈出由大变强的第一步,定出9项战略任务和重点,包括“提高国家制造业的创新能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等等,无不宏观、专业,非相关人士难得领略个中深意。虽然从广众的角度看,这样的传播多少使他们与此大事有些“隔”;但普通人自有其观察、关切、参与“由大变强”的途径,只须有心而已。
 
  谈论“中国制造”的由大变强,苗圩部长提到德国和日本,自非偶然。德国和日本是举世公认的制造强国,大多国人的这种认同感,非自宣传,更难从他们的“高精尖”领域获得印象,不过建立在日常经验上。
 
  近30年前,一日本友人送我一个小小指甲钳,这么多年过去了,经手的国产指甲钳无数,而每到用时,还是下意识地去寻那日产的旧玩意儿,因为还是它最好用。德国则更成为行事严谨、品质精良的代名词。虽然坊间还揶揄德国人包饺子还要用天平称皮量馅的迂腐,但一个“Made in Germany”便铁定让国人对产品放心。当今中国汽车市场上,德系、日系乃最具实力的占有者更是不争的事实。
 
  笼统地讲,“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离不开政府和企业。而以往的事实表明,类似战略性举措多由国家主导。我则更坚信,完成这宏大目标,企业应当仁不让充任主角。大道理放到一边,只需放眼市场,看看奔驰、丰田、西门子、三菱、索尼等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即可说明问题。制造业发展的终极目标,无非是改善人类生活品质。正是在这样的理念下,作为核大国的苏联也算不得制造强国,虽然在不少“高精尖”领域他们已然拔得头筹。亦因如此,普通民众才能够在这“高大上”的国家战略实施中见微知著,发现问题,发挥作用。
责任编辑:何军
相关评论
相关动态
相关知识
公共服务资源
促进会会员征集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中国·广西工业创新促进会 ©版权所有  桂ICP备1400062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