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创新知识 » 创新管理

中国制造要经得起消费者检验

来源:中国质量报     发布时间:2015-07-09
    前不久,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工信部考察时指出,个性化消费在中国正在蓬勃兴起,产品将面临消费者更苛刻的要求和更高的标准。中国制造升级,中国经济迈向中高端,须经得起中国消费者的检验。
 
  俗话说,金杯银杯不如消费者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消费者的夸奖。总理所谓“经得起中国消费者的检验”,就是指赢得消费者的口碑、夸奖。实事求是地说,就目前情况看,中国制造许多领域的产品已经达到了拿杯、获奖的水平,所差只在消费者的认可。
 
  举例来说,今年春节期间,中国游客到日本抢购电饭煲等产品的消息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并由此触发民间对中国制造何去何从的争议。之后不断有媒体以各种方式为中国制造“正名”,比如,央视曾制作一期节目,通过苏泊尔、美的等国产品牌电饭煲与日本电饭煲现场煲饭大比拼,证实中国电饭煲并不比日本电饭煲差,甚至在一些功能上更胜一筹。
 
  更能说明中国制造今非昔比、质量水平大幅提升的,还是来自“外人”的评价。6月初,著名贸易杂志Sourcing Journal(《采购》)创办人爱德华·赫兹曼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如果是一件简单的男士牛仔裤,我会把产地选在巴基斯坦,但如果是一件时尚女装,我就会把产地移至中国,因为这里无论是制作工艺还是精加工手艺都更胜一筹,而且他们能准确把握这种时尚。”在许多国外采购商看来,中国制衣产业技艺精湛又高度专业化,一些全球畅销品牌,甚至某些高端品牌的供应链经理将中国制造视为集价格、速度和质量于一体的最佳选择。
 
  除了家电、服装,中国制造还在许多工业消费品、机电设备、原材料产品以及高铁、核电等领域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但我们必须看到,中国仍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中国制造的整体水平还比较低,发展也不均衡,在不少领域还处于落后阶段。特别是一些与消费者生活密切相关的产品领域,质量安全问题还没能得到很好的解决,这就拖了整个中国制造的后腿,也拉低了消费者口碑、夸奖的分值。
 
  事实上,中国制造未能得到中国消费者普遍认可,固然有消费者看问题不全面的原因,有的消费者甚至还在崇洋心理作用下产生“抑中”情绪,但更主要的原因还在于,中国制造企业未能在实际表现上达到中国消费者给予充分肯定的标准。有些时候,中国的许多企业似乎还存在“是不为也非不能也”的态度,而这一点也已经被国内消费者看穿了,这也影响了中国制造的赋分。前文说现在“外人”对中国制造的评价都不低,说明中国企业拿给“外人”的东西都不错,但为什么国内消费者却对中国企业评价不高呢?原因就在于同样的企业拿给国内消费者的东西却往往品质差了不少,这些企业因此被批评为奉行双重标准,而这种现象已经存在很久了。相比消费者为获得更好的消费感受而购买国外产品的“崇洋”,企业在生产经营上的“媚外”,问题更严重。
 
  中国的一些企业,其设备、技术、生产工艺并不落后,它们之所以“能而不为”,根本原因是这些企业缺乏真正的质量压力。一般都认为,国外订货商要求苛刻,动辄撤单,给出口企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其实,这个压力只是一个传导,在它的上面,还有更强的压力,即施加在订货商身上的压力,这个压力除了来自竞争对手和市场监管机构,更多还是来自消费者。
 
  在国内市场,竞争对手、市场监管机构和消费者这三者同样也为企业制造了压力,但相比较而言,其力度明显要弱一些。尤其是在消费者这一方面,限于现实消费水平,很多人的质量要求和质量意识还不是很高,质量维权观念也不够成熟,这都会削弱指向企业的质量压力。而现实中一些人存在崇洋心理,这既是国内企业产品质量水平不高的一个结果,同时必然也会成为掣肘整体质量水平提升的一个负面因素。
 
  现在市场情况发生了变化,消费者已经变得成熟理性,他们眼里已揉不进沙子,企业的双重标准再难行得通。如果再不下大力气、花真功夫在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上有所作为,必会被消费者所抛弃。而且,现在中国消费者不仅变得越来越挑剔,其消费需求也变得日益丰富和个性化,中国制造企业如果不去积极适应这个变化,同样得不到他们的青睐。一句话,中国制造是该认真反思,考虑如何面向自己国内的消费者,去赢得他们的口碑、夸奖,从而赢得市场了。
责任编辑:何军
相关评论
相关动态
相关知识
公共服务资源
促进会会员征集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中国·广西工业创新促进会 ©版权所有  桂ICP备1400062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