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创新资讯 » 行业新闻

中国制造的繁荣还能持续多久?

来源:经济观察报     发布时间:2017-03-10
关键词:中国制造 繁荣 持续
2016年印度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自“大衰退”以来的八年间,中国的实际工资增长幅度高达10.6%,位列全球第一。在刚刚过去的2月,日本著名鞋厂朝日(Asahi)宣称,因为“在中国,10年内人工成本暴涨到原来的约7倍”,再考虑到汇率因素,所以计划在5年内将生产全部迁回日本国内。

  2016年印度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自“大衰退”以来的八年间,中国的实际工资增长幅度高达10.6%,位列全球第一。在刚刚过去的2月,日本著名鞋厂朝日(Asahi)宣称,因为“在中国,10年内人工成本暴涨到原来的约7倍”,再考虑到汇率因素,所以计划在5年内将生产全部迁回日本国内。同时,大型服装企业伊都锦(Itokin)和女装企业好俪姿(Honeys)也表示,人工成本不断上涨,中国作为生产基地的优势在动摇,不得不在销售和生产两个方面调整战略。

  从国内自身的情况来看,2016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数据中,以美元计价的出口商品同比下降了11.2%,延续了出口负增长的态势。有分析认为出口弱势的一部分原因来自中国劳动成本和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跨国企业向越南、印度、巴基斯坦、土耳其等新兴国家转移生产基地或委托当地代工生产。

  美国的服装进口市场中,中国制造的市场占有率由2010年的40.7%下降到2015年的37.3%,同期,东盟的市场占有率从21.9%上升到24.4%。在日本服装市场上,中国的占有率从2010年的82.2%大幅下降到2015年的67.0%,而同期东盟的份额从8.8%上升到21.6%。

  拐点似乎真的出现了。

  但是,常识告诉我们,在现代商业社会里,想要在一个产业领域取得优势地位,不可能只是单纯依靠劳动力成本低廉而达成。例如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除了人口红利之外,税率(所得税?关税等)、汇率、环境资源成本、原材料供应链、社会保障、政治稳定等等因素都成为企业产地选择的重要因素。

  2015年,世界银行对全球经济体的“营商便利度”(DoingBusiness)调查评价结果显示,近两年中国全球排名每年都提高6个位次,虽然位于84位,但长久看来进步提升的空间依然很大,相对比同样是欧美发达国家制造业资本青睐的东盟国家,越南则位于90位、印尼109位、印度130位,对比看出中国的营商环境也在随着经济发展在不断改善。同时,平均人工工资又远低于排名靠前的国家。

  再来看人工成本,虽然比过往数年整体在提高,但是人工技术的提升,和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的完善,以及强大的原材料供应基地,和一整套完整的产业链,都是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

  根据亚洲生产率组织(APO)的研究数据“APOProductivityDataBook”显示,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增长平均高于处于竞争关系的东南亚国家6%左右。

  中国的出口商品结构也从简单的劳动密集(如服装加工)向复杂的劳动密集型(如旅行箱包制造等)、技术资本密集型(如机电产品的零部件生产、化工产品、原材料加工产品等)以及能发挥产业聚集优势的产品(如机电产品等)升级。目前,除部分简单劳动密集型产业有从中国转出以外,还没有客观的数据能证明跨国企业及国内企业有大量转移出中国的事实。

  那么,“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是在随着用工成本的增加而衰落,还是因为综合条件的性价比更高和制造业结构转型而变得更强呢?

  在欧美日市场的其他产品的贸易数据加以验证。从美国的机电产品进口市场份额来看,中国的占有率从2010年的25.3%小幅上升到2015年的25.7%,而同期东盟的占比也仅从6.4%上升到6.8%。而在日本的电气电子产品进口市场中中国的占有率从2010年42.8%大幅上升到2015年的47.1%、同期东盟的占有率从18.9%反而下降到17.6%。

  综合中国制造产业的营商便利度以及人工成本来看,虽然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在逐年缩小,但是在物质生产活动中,整体人工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制造配套基础产业的完善等相对应的生产要素中提升,会直接扩大生产率,提高生产效益,从而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综合对比东盟国家的制造业更加廉价的劳动力,以及由工人技术落后带来的低效率和成本损耗,还有相对落后的产业模式来看,中国的制造业的吸引海外资本的性价比依然存在竞争优势。

  但是,尽管“中国制造”国际竞争力仍维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上,前景还是充满着挑战。“中国制造”不仅要面对来自于新兴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的挑战,同时,长期来处于优势地位的美国高技术产品进口市场中也开始面临来自越南、印度等新兴国家的挑战,占比开始下滑。想要保有国际竞争力,中国只有改善内外资企业的商业环境、净化和维护好市场经济秩序、正确处理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提高政府向服务性政府转型的效率,别无其他选择。

责任编辑:覃琬芸
相关评论
相关动态
相关知识
新产品展示
促进会会员征集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中国·广西工业创新促进会 ©版权所有  桂ICP备1400062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