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创新知识 » 创新管理

企业创新国际化发展模式研究

来源:万方数据   作者:谢钰敏 魏晓平  发布时间:2013-10-24
创新国际化是中国企业提高创新能力和应对全球化竞争压力的必然选择。本文主要以跨国公司为研究对象,基于母子知识转移的视角将其外向型创新国际化发展模式区分为全球整合型、当地回应型、全球学习型和协同共生型4种,并进行了具体分析和比较,进一步提出了与中国企业自身资源和能力状况相适应的创新国际化发展思路。

    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企业置身于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密集的创新活动逐渐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寻求与国内外各类创新主体的广泛合作交流与竞争,创新国际化成为企业提高创新能力和应对全球化竞争压力的必然选择。因此,我国企业必须尽快适应和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和竞争国际化的发展潮流,根据自身资源和能力状况选择符合其成长特点的创新国际化发展模式,参与到全球创新网络中,构造新的创新平台,优化配置全球创新资源,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1 相关研究回顾

    企业国际化研究一直是理论界和企业界关注的焦点,很多学者根据不同的理论逻辑对企业国际化的动因、行为及绩效等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Anderson将现有的研究归纳为经济和过程两大类;经济类的研究主要在国际贸易、交易成本和产业组织等理论架构下展开,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基于经济人假设,认为决策者根据拥有的完全市场信息在企业国际化中做出理性的选择;过程类的研究则主要在企业行为理论、战略管理、资源基础、网络与创业等诸多组织理论的基础上展开,在20世纪70年代后占据了主导地位,基于行为人假设,认为决策者在不完全信息的基础上做出相对满意的企业国际化决策,逐渐形成企业国际化的Uppsala模型(简称U- model)、与创新相联系的企业国际化模型(简称I - model)以及国际创业研究、企业国际化网络理论、以资源为基础的国际化战略选择研究等不同的代表性流派。

    瑞典Uppsala大学以Johanson和V枷ne等为代表的学者们先后提出了企业国际化过程研究的2个重要模型:U-model和I-model(美国学者对I-model的建立也做出了较大贡献)。这2个模型均认为企业国际化是一个缓慢而渐进的发展过程;知识是影响企业国际化行为的核心变量,知识的多寡影响着企业资源的投入,进而影响企业进入方式以及目标市场的选择。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国际化出现了过程加快以及阶段跳跃等新特点,对此,Johanson和Mattson构建了企业国际化的网络模型,认为企业通过与国外其他同行建立和发展关系网络获取所需的知识和资源,进行互动学习发展市场知识。Oviatt和McDougall (2005)指出,企业国际化是“一种为了创造价值而主动实施的跨国界创新和冒险行为”,并将其定义为“企业为了追求竞争优势而在其所在国之外的市场上创造性地发现和开发市场机会的过程”。Jo—hanson和Vahlne(2009)则运用网络理论对Upp-sala模型进行了扩展研究:企业国际化可以被看成是一种进行创新或采用新观点的学习过程,这种创新实际上也体现了市场机会的发现与利用过程,关系网络是企业发现乃至创造市场机会的重要源泉。Ellis (2010)则认为:企业会通过创新来识别市场机会,构建自己的价值链,选择国际化目标市场和识别潜在客户,即便是成熟的大型国际企业也会这样做,它们也有创新精神而且还敢于冒险。

    还有一些学者从研发国际化的动机、区位选择、对东道国和母国的影响及其组织管理问题等进行了具体研究,丰富和完善了企业创新国际化的研究。Kuemmerle (1999)认为研发国际化的动因主要是母国技术利用型和母国技术增强型两类。Patel的研究表明,以在母国之外创新核心产品及获取关键技术为目的的海外研发机构选址中更关注东道国在技术水平、研发规模与成本上的优势。Asakawa (2001)将国际研发的组织模式划分为轴心模式和网络模式2种类型。Bartlet&Ghoshal认为有4种普遍的海外创新组织:全球性创新中心、为当地服务的地方创新机构、为全球市场服务的地方创新中心、全球互连的创新网络。Banriito (2007)认为不同的战略导向决定了研发的组织方式:支持导向的研发主要在工厂实验室进行,知识获取型的研发一般仅在独立的实验室进行;决定两种研发模式的因素,企业层面的包括:出口倾向、母子公司规模、母公司研发强度、公司的海外运营经验,国家层面的包括:东道国的人力资源状况、技术知识扩散效应及专利保护情况。Fragkiskos et al. (2009)等通过调研发现国外实验室基本分为国际间相互协作的实验室、地区整合实验室和支持实验室3类。

    国内以陈劲等对企业技术创新国际化的相关研究为代表。还有一些学者对中国企业研发国际化进行了多视角的探究。但由于创新国际化虽以技术创新国际化为主,却并不仅限于此,也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研发国际化,加之当前我国企业国际化发展及其创新情境已发生较大变化,所以我国企业创新国际化的研究亟待整合和持续推进。

    总体而言,关于企业创新国际化,早期的主流看法认为海外研发和创新是跨国公司利用母公司现有技术知识资源及其特有能力的自然延伸。20世纪90年代后创新环境的变迁促使企业的创新模式产生了新的变化,公司自身能力的积累和技术获取的国际化和多元化方式兴起(Cantwell&Piscitello,2000)。国际化成为企业寻求战略性资产,进一步创造新技术知识、构筑新能力的有效方式。显然,创新国际化是与知识的跨国流动转移和开发密不可分的;知识不仅是促使企业开始国际化的变量,也是激发国际化进程加速的变量;企业借助全球创新网络的发展获取所需的各类知识资源和创新要素,全球整合优化配置,实现创新能力的提升和竞争优势的拓展。鉴于国际化实践的复杂性和丰富性以及创新过程的多样性,在研究中单一理论的解释力经常受到局限,故此出现了基于多理论支撑的综合研究,但多立足于创新实践发展充分的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大型跨国公司,针对发展中国家与转型经济体企业的相关研究很不充分。本文拟从跨国公司母子关系的视角,基于知识转移与创造的创新研究范式,对企业创新国际化的动态发展模式做专门的研究,并对当前处于经济转型期的中国企业的创新国际化提出发展的思路和对策建议。

责任编辑:蔡虹
相关评论
相关动态
相关知识
公共服务资源
促进会会员征集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中国·广西工业创新促进会 ©版权所有  桂ICP备1400062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