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方法有很多种,例如逆向思维法、自由创造思维方法、头脑风暴、问题探究等等,实践证明,有目的地学习创新思维方法,对于我们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灵机一动”——灵感思维法
灵感思维是一种带有突发性、非自觉性的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通俗的解释就是:某一个想了好长时间没有解决的问题,突然由于受到某一事物的启示,“灵机一动”,一下子想到了一个办法,这种思维方法就是灵感思维。我国导弹之父钱学森指出;“凡是有创造经验的同志都知道,光靠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不能创造、不能突破;要创造要突破得有灵感。”
灵感思维有三个特点:
一是突发性。从灵感的发生来看,它是一种突然发生的思维活动。什么时间灵感会来临,任何人无法估计。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指出;“热情和灵感是不为意志所左右的,是不由钟点来调节的。是不会依照预定的何事和钟点迸发出来的。”著名数学家高斯有一次对一个难题突然获得解答以后说:“像闪电一样,谜一下解开了。我自己也说不清楚什么导线把我原先的知识和使我成功的东西连接起来。”
二是独创性。从灵感思维的结果来看,灵感思维一般都打破了人们的常规思维,把人的知识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这是灵感思维创造性的表现,灵感思维如果失去创造性,就没有存在的价值。
三是非自觉性。灵感思维往往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而且是不明踪影,一闪而过,来也匆匆,去也匆匆,难以重现。正如大诗人苏东坡的著名诗句所描绘:“作诗火急追亡捕,情景一失永难摹。”
灵感的这种非自觉性,由于带有神秘的色彩,有人认为灵感就是“神感”、是“神灵”。其实这种看法是唯心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看一看灵感是怎样获得或捕捉的:
激发灵感渠道之一:自发灵感。
所谓自发灵感是指,在对某个问题已进行较长时间的思考,百思不得其解,思考问题的某种答案或启示,有可能某一时刻在头脑中突然闪现。比如,英国发明家辛克莱以发明袖珍电脑和袖珍电视机闻名于世。他在谈到怎样设计出袖珍电视机时说:“我多年来一直在想,怎样才能把显象管的’长尾巴’去掉。有一天,我突然灵机一动,想了个办法--将‘长尾巴’ 做成90度弯曲,使它从侧面,而不是从后面发射电子,结果就设计出了厚度只有3厘米的袖珍电视机。辛克莱是由于“多年一直在想”,所以才会“有一天,我突然灵机一动”的结果。这说明自发灵感的激发是建立在长时期艰苦思索的基础之上。
激发灵感渠道之二:诱发灵感。
所谓诱发灵感是指,思考者根据自身生理、爱好、习惯等方面的特点,采取某种方式或选择某种场合,有意识地促使所思考的某种答案或启示在头脑中出现。诱发灵感的方式因人而宜,例如,有些人习惯于清晨醒来后故意在床上呆一会,回忆一下一段时间以来日夜思考而尚未得到解决的问题,以求获得某些灵感。德国生理学家赫尔姆霍兹曾这样说过:“我的一些巧妙的设想,不是出现在精神疲倦或伏案工作的时候,面常常是在一夜酣睡这后的清晨。”清晨起床前,用三两分钟时间想一想思考已久尚未解决的难题,,它可以起到给大脑下达指令的作用,既可以促使显思维更加振奋,更有序地活动;同时也能更有力地调动潜思维积极配合显思维思考,以诱发灵感。还有的人是在沐浴时,在听音乐时,在散步时,在夜深人静时,甚至在上厕所、理发时诱发灵感的产生。不管采取哪一种方式,都是大脑积极开动的结果。
激发灵感渠道之三:触发灵感。
所谓触发灵感是指,在对某个问题已进行了较长时间思考的执着探索,这时在接触某些相关或不相关的事物时,这些事物有可能成为“媒介物”或“导火线”,引发思考问题的某种答案或启示在头脑中突然闪现。例如,蚂蚁对房屋、水坝等建筑物的危害极大,人们采取了很多方法灭蚁,效果都不理想。一位21岁的青年农民魏潮洲,有一次在家里偶然看到蚂蚁排成长龙搬运食物。这一景象触动了他,使他顿时想到:能不能用和种高效的药物引诱蚂蚁来觅食,最后达到全巢杀灭它们的目的。这瞬间一念,使他像着魔似地沿着一思路钻研下去,经过一年多时间数百次各种配方的试验,终于试制成功“蚂蚁净”实用无毒药物,获得“中国爱迪生杯金奖”。在这一创新过程中,蚂蚁排成长龙搬运食物的现象成为“导火线”,触发了魏潮洲的灵感。另外,与人交谈讨论,不同的思路、不同的思考方式互相融汇、交叉、碰撞或冲突,也能使思维触发出灵感的火花。我国古语云“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后发光。”就是讲的这个道理。
激发灵感渠道之四:逼发灵感。
所谓逼发灵感是指,在紧急情况下,不可惊慌失措,要镇静思考,以谋求对策。情急能生智,解决面临问题的某种答案或启示,就有可能在头脑中突然闪现。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七步诗》:“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就是逼发灵感的结果。被西方誉为创造学之父的美国人奥斯本曾说过“谁被逼到角落里,谁就会有出奇的想象。” 我国也有一句俗话:人是逼出来的。也就是说,各种形式的“逼”,能激发出人的灵感,调动出人最大的潜能。
灵感不喜欢拜访懒惰的人。要得到灵感必须付出艰苦的劳动。钱学森指出:“有一点是肯定的,人不求灵感,灵感也不会来,得灵感的人,总是要经过一长段其它两种思维(抽象和形象思维)的苦苦追求。所以灵感还是人自己可以控制的大脑活动。”比如牛顿,为什么能够从苹果落地的现象产生灵感,从而悟出万有引力定律。他自己的回答是:“我的成就,当归功于精心的思索。”如果没有艰苦的劳动,达不到废寝忘食的地步,灵感不会降临。
责任编辑:阮海琼
上一篇:顺应反向创新之潮
下一篇:怎样利用头脑风暴法开发新产品
相关评论